儿科学论文_不同年龄段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文章目录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案
三、疗效判定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年龄分布与性别比例
二、发病季节
三、发病诱因
四、出血情况
五、初诊时血小板参数
六、治疗方法
七、疗效评估情况
八、预后情况
讨论
文章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与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1岁组、1~3岁组和> 3岁组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诱因、出血情况、初诊时血小板参数、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257例患儿中<1岁118例(45.9%),1~3岁70例(27.2%),> 3岁69例(26.9%)。<1岁组男女比例3.06∶1,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百分率相对降低,女性百分率相对增高,<1岁组与其他2组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2)儿童ITP在各季节均可发病,但夏冬季相对较多,秋季最低,<1岁组和> 3岁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而1~3岁组各季节持平。> 3岁组与其他2组发病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3)患儿中52.9%有前驱感染史,以呼吸道感染为主,11.3%有疫苗接种史,<1岁组发病诱因中疫苗接种史高于其他2组(P均<0.05/3)。<1岁组与其他2组发病诱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4)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1岁组尤甚,> 3岁组鼻出血比例较高,3组间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5)初诊时均有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升高,<1岁组前两者明显下降,> 3岁组后两者明显升高(P均<0.05/3)。(6)在治疗方式中,<1岁组静脉注射Ig(IVIG)使用比例高于其他2组,而> 3岁组IVIG联用激素的比例更高(P均<0.05/3)。经初始同种治疗,<1岁组完全反应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尤其是初始治疗3 d后更显著(P均<0.05/3)。(7)慢性ITP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1岁组慢性病例比例最低(P均<0.05/3)。结论 <1岁ITP患儿百分率最高,且男性高于女性。ITP夏冬季多发,秋季最少。ITP患儿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大多数患儿有发病诱因,<1岁患儿以疫苗接种最常见。<1岁患儿的初始血小板参数PLT与PCT明显下降,> 3岁患儿的MPV与PDW明显升高。<1岁患儿初始治疗3 d后完全反应率最高,转为慢性ITP的比例最低。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R725.5
上一篇: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论文_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