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苗之父,哈佛留学归来,拯救无数国人,
这个春节,新冠肺炎肆虐,人们被迫放弃传统的拜年习俗,待在家中。
不少人发出感叹,何时才能恢复正常?何时才能有疫苗?可对于新型的病毒,疫苗又怎么可能一蹴而就?
于是,我不由得想起,在上个世纪,有一位被称为“中国疫苗之父”的人物。
他就是哈佛高材生,汤飞凡。
一、一封来信,弃美回乡
汤飞凡出生在湖南的书香之家,父辈都是激进的读书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父亲汤麓泉崇尚改革、期待维新,久而久之,儿子汤飞凡也受到影响。
他天赋一般,并非少年天才,但胜在勤奋努力,12岁便来到长沙读中学。
在家乡,他看到的是乡亲们的贫病交加;在长沙,他听到的是洋人讽刺的“东亚病夫”。这时候,汤飞凡便下定决定,立志学医,振兴中国医学。
1914年,他进入湖南湘雅医学院,后取得博士学位。随后,汤飞凡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边实践、一边做研究。
研究越来越深入,汤飞凡深感中国医学的欠缺,决心赴美留学。1925年,他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成为著名免疫学家秦瑟教授的学生。
在哈佛,汤飞凡以自身实力与严谨态度,感动秦瑟教授,加入导师的研究项目。尚未毕业,他就已经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微生物学家。如此成绩,美国当局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留美做研究。
从物质条件来看,留在美国,汤飞凡能拥有最先进的研究设备、无忧的经济收入。从未来发展来看,留在美国,他能拥有强大的团队支持,出成果更是轻而易举。
可偏偏,在这时候,汤飞凡收到了一封来自祖国的信:恩师颜福庆,邀请他前往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
于是,汤飞凡毫不犹豫,弃美回国。
二、白手起家,中国疫苗之父
来到中央大学医学院,汤飞凡才知道,所谓的任教,就是白手起家。
汤飞凡研究与教学的重点是细菌系,而在中央大学医学院,总共29个学生,设备更是几乎没有。
汤飞凡作为细菌系的唯一一人,捐出显微镜,建立实验室,一边上课,一边继续从事研究。
设备简陋,人手亦缺乏,汤飞凡却从未放弃努力,接连不断的学术论文发表,他也正式成为教授。
汤飞凡,在他的简陋实验中,研究沙眼病,将日本医学人物野口英世拉下神坛。
然而,学无止境,研究从不止步,1935年,他受邀前往英国研究所进行。
两年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祖国的召唤下,他飞奔回国,从事防疫研究。
一方面,他需要在有限的物资内,尽可能生产更多青霉素等医药物资。另一方面,汤飞凡更负担起了防疫的重任,应对日军的细菌战。
可当时的中国,哪里还有完善的防疫研究处,一切都在待建中。
一台破陋的锅炉、一套废琼脂的设备、一只破木船……最初,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汤飞凡带领研究人员,研究出一支支疫苗。
抗战胜利之后,他也成了人们心中的“中国疫苗之父”。
三、上吊自杀,错过诺贝尔奖
1949年,汤飞凡入职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成为研究所所长。
国家安稳,他的研究依旧在进行。
1950年,他带领团队,赶制鼠疫减毒活疫苗900余万毫升,耗时两个多月。
此后,他又利用无毒病毒株17-D,研制出黄热病疫苗减毒活疫苗。
1954年,汤飞凡开始研究沙眼病毒。随后,他以自己的眼睛做受体,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
1958年,在汤飞凡的指导下,吴绍元分离出中国第一株麻诊病毒M9。
可也就是在这一年,因为特殊时期,汤飞凡的生命戛然而止,死于上吊自杀。
他的一生,拯救了无数人,死后却无葬礼,无亲友缅怀,唯有妻子将他的尸体火化,带走骨灰。因为在当时,有一种传言,充斥着整个社会:
“汤飞凡是把沙眼病毒送给外国人的卖国贼。”
上一篇:新冠病毒确有变异中国疫苗研发这样“应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