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观在当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意义与
在当代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美育的先验与载体,艺术可以通过具体的作品来传达有价值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为思想形态和艺术语言相互转化提炼的过程。在教育中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提炼并抽象出的思想理论形态,来实现某种教化或影响作用。审美观即为这种思想理论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儒、道、禅宗思想对于社会、人文、艺术乃至意识形态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并成为基石。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受到人文、经济、政治的多重影响,有着其独特的审美观。最终沉淀并流传下来的审美意味在儒、道、禅宗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应运而生,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和哲学内涵,它追求和、空、中、虚的思想与理念,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容与形式产生决定性影响。对学生而言,掌握中国传统审美的特点,对比中西文化,关照古今艺术,使其成为了解艺术的前提。对教师来说,坚持以美育人,活化传统,使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审美观与艺术观,成为当代高校艺术教育的重点。
一、中国传统审美观之“和”与“空”
“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澄怀观道”等分别阐释了儒、道、禅宗思想中对“和”的理解。在这些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中逐渐形成一种“彼是彼因”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交互融合的审美观。佛教因明学大师法称所著《释量论》中有“若此有彼生,若此变彼变,说此是彼因,此于彼亦有”之说,强调万物有因且互为因果。辛弃疾也有词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待我应如是。”①词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超然之中,人与山合二为一,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此外,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的“和”还体现在“礼乐之和”,即情理相合。西汉《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之和”是儒家思想体系对艺术本质和价值的思考结晶,也是儒家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的独到之处。乐为和谐,礼为秩序,天地万物因为和谐才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才能显现差别。礼乐相合则是儒家文化中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在艺术中体现在审美主客体的统一,这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审美追求和理想。这种审美主客体的统一除了是创作者与客观主体之间的统一;也是作品中各元素之间的审美统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化实为虚则体现将自然或社会中的客观存在,与作者的主观意识相融合,六朝时著名画论家宗炳也提出了“澄怀观道”的山水(画)美学本体论建构。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所绘客体的临摹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临摹,而是将重点转移到了表意层面。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明朝著名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八大山人《眠鸭图》皆为画神而不摹其形的写意画代表作。其中,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五官,须发、衣裤等则用大笔侧锋、具有层次变化的墨法描绘。整体画作大气洒脱,自由不羁。我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这样说:“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的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的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在“澄怀观道”净化和谐的审美境界中便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悠然自是,使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那无穷的空间,像浮士德那样野心勃勃,彷徨不安”②。五代画家荆浩在曾提道“气者, 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③,强调绘画创作中,创作者的艺术技巧、笔迹皆为形象服务,不可独立。受众则可全身心投入到画作所表达的气韵之中。且中国画的技巧之一也要求将表现对象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而非凸显,则是从技法上宣示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寄托。
“空”是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的另一重要理念,它与“和”相互补充,融会贯通。老庄哲学中强调“无”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禅宗中则强调顿悟、无我与纯粹。因此,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中,也非常强调“空”的状态。绘画中的留白、以形绘神,以空为实,为境,为万物。无论是泼墨山水还是写意花鸟,在整体画作结构、内容、笔墨技巧上都体现出鲜明的跨体系、跨形态的创作导向。老子《道德经》言:“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推崇“空”的自然美。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琵琶行》,动情处“此处无声胜有声”,道出了音乐艺术的真谛。我国著名作曲家金湘先生也曾提出:“中国艺术非常讲究‘空’,……具体到音乐创作上,主要是体现在结构层与音响层的合理布局,横向安排与纵向安排的疏密相宜。”④中国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中的主题中滚奏与扫弦构成一组动机,前三组每组间的停顿,在急收处理下,一切戛然而止,音乐具有极强的戏剧张力和紧张度。在金湘所写著名歌剧《日出》中的序曲部分,作曲家在乐队全奏后紧接了一段小提琴独奏,这种在音响力度和密度上的大幅度减法,在音乐上产生了留白的效果。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音乐,“空”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深深嵌入到我国传统审美的灵魂之中。
上一篇:从话语权到话语力全媒体语境下政府传播能力建
下一篇:没有了